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前沿生物技术”噬菌体治疗重点专项联合项目启动会胜利召开
日期:2025-09-07
2025年8月21日下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安全、高效工程噬菌体疗法技术开发”(2025YFC3408400)与“安全高效噬菌体制剂研发及临床治疗耐药菌感染关键技术研究”(2025YFC3408500)联合项目启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号楼4楼独山兆耆厅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处的田金强处长、张鑫,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的吴宏处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科研处的施国明处长以及研院所、高校、医院的领导、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共同出席本次启动会。
会议开始,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处的田金强处长在致辞中指示,本次研发项目要加快研究进度、缩短研究周期,确保项目目标明确、任务分解清晰,强化协作衔接与责任传导。他特别强调项目单位和负责人要担当尽责,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坚决防范生物安全与政策伦理风险。在科研管理层面,他提醒要严防审计违规,如套取或骗取资金、数据造假、成果重复或虚构等行为,并要求加强科技敏感信息的管理与安全。
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的吴宏处长从临床需求出发,介绍了抗生素耐药性加剧、抗菌药物短缺的现状,指出噬菌体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前景。他提出研发过程要覆盖设计、制备、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做到可追溯、可控制,同时要同步关注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吴处长强调,所有研究最终要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落脚点。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处的张鑫老师 作为专项联系人表示,将持续为项目团队提供沟通桥梁和协调支持。她强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生物中心将积极倾听各承担单位的意见与需求,帮助协调资源,推动跨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的完善,为科研攻关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他也鼓励各课题组保持开放交流的态度,确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反馈和解决。
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介绍,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噬菌体因其特异性和安全性被视为应对耐药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仍存在资源库覆盖不足、疗效不理想、缺乏标准规范等问题。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建立高覆盖率的噬菌体资源库,研究“噬菌体—细菌—宿主”互作机制,完善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临床试验形成循证证据和疗效评价标准,逐步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同玉教授指出,药物研发速度赶不上细菌耐药问题,噬菌体疗法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已成为推广的瓶颈。项目目标是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制约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问题,结合“细菌—噬菌体—人体”互作机制,开展工程噬菌体改造,突破天然噬菌体疗法的局限。研究路径涵盖资源库与互作网络、制剂工艺和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耐受机制与规避策略以及工程噬菌体开发,五个环节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力求推动新一代噬菌体疗法落地。
在正式汇报结束后,会议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和项目成员围绕项目实施建议、技术推广及临床审批展开了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首先就“项目实施建议”提出了意见。上海交通大学严亚贤教授提出如何在不同机构间实现课题共享、资源整合以及工程噬菌体改造的具体落地。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回应指出,噬菌体共享十分关键,应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兼顾知识产权保护;各自保有独立资源库的前提下,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合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冯婕研究员进一步建议,除资源库外,还应建设元件和模块库,并提出“模块重配化噬菌体”的概念。在推广层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闫钢风医生指出噬菌体治疗在儿科应用有限,建议加强宣传。四川大学余雅梅教授也表示认同,并建议通过公众号、央视等多渠道扩大社会认知。最后,创噬纪吴楠楠博士提出两个开放讨论问题,一是是否要求治疗用噬菌体扩展宿主不包含前噬菌体,二是如何开发针对胞内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的噬菌体疗法。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启动会围绕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推广路径及药物审批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各位专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方向。通过汇报与交流,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任务与考核指标,凝聚了共识,也形成了可操作的思路。接下来,项目组将按照计划推进研究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88号301部位01室
电话:400-668-7738(总机)
创噬纪(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31782号-1 网站设计:JCE